当前位置: 首页 > 张作仁 > 本市信息 > 学习发现:从要素解构到意义重构 ——张作仁名师工作室“研究路径设计与论证”专题培训暨第5次线下集中研修活动侧记

学习发现:从要素解构到意义重构 ——张作仁名师工作室“研究路径设计与论证”专题培训暨第5次线下集中研修活动侧记

浏览量:642|发表日期:2018-03-19|来自:

在这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的寻芳季节里,张作仁教科研名师工作室“研究路径设计与论证”专题培训暨第五次线下集中研修活动在瓯海区新桥第三小学举行。

活动伊始,张作仁教授以“研究方案要素与表达”为主题,先让两位学员概述自己的研究方案,再问大家是否明白了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内容?如果用一句话如何来表述?如何用几句话如何来表述?引领学员展开讨论学习。然后,张教授提出标题分解的八字锦囊:典型问题,创意做法;要求研究问题真实,表述简洁、明确,解决问题的视角独特或载体有创意。如学员金蒙蒙的课题名称建议修改为《基于读写单的初中语文单元导学课教学的研究》;刘婵娟课题名称建议修改为《小学“三阶”武术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虽只是几字只差,但体现的却是简约而不简单的科研思维逻辑。学员们豁然开朗,对于典型问题和创意做法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针对课题方案,张教授也有其独到的“三线”妙计,即“厘清研究问题生成线”“厘清问题解决逻辑线”“厘清问题解决任务线”。在厘清研究问题生成线时,张老师强调:要直面现实问题,由近及远,遵循三大原则,即真实性、典型性、创新性。在厘清问题解决逻辑线时,包括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利用思维导图把研究问题进行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要分解为可操作的要素。在厘清问题解决任务线时,明确什么时间完成哪些具体的研究任务。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解构,如《小学“三阶”武术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目标与课程目标混淆。张教授围绕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建议研究目标分别指向:目标参考表、学习资源库、教学金字塔、考级评价包等可检测的研究成果。如此神奇、精准、智慧、及时、有效的点拨,让在场学员如醍醐灌顶,原来做课题也是如此有趣、有味。随着解构深入,现场学员们的9项课题也在轻松自由的交流互动中完成诊断。同时,在激烈的讨论中,学员们还衍生了诸多问题,如项目方案与课题研究如何区别、论文与课题撰写如何区别等。对于学员们的疑惑,张教授总是耐心地给予点拨释疑。

有效研修必先解构、再重构。当再次阐述研究方案时,学员们说得最多的是我想研究的典型问题是什么?我的创意做法是什么?......此景此语的切换,切出的不仅是学员阅读、思考、表达能力的提升,更是学员学习、解构、重构的系统科研思维的显性化。张老师“八字三线”锦囊妙计,于感性叙事中让学员们习得精髓,这样的学习指导,拿学员们的话来说才是有效、真实发生。

1位导师, 9项课题,拨开了课题方案撰写的神秘面纱,使与会学员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4个多小时下来,学员们纷纷表示学习过程一点都不累;张教授开着玩笑说:你们不累我累!但辛苦不痛苦!

张老师以其缜密严谨的科研思维和孜孜不倦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着在场的每位学员。我们不仅感受到“科研力量”,更能感悟“科研初心”。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它需要经历输入、思考、输出的量变到质变过程。让我们不忘科研初心,牢记教育使命,继续抱团向着“科研力量”那方漫溯。(撰稿:刘婵娟、王崇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