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阙银杏 > 本市信息 > 确立联系点,贯通“篇”与“本” ——记阙银杏名师工作室第七次活动

确立联系点,贯通“篇”与“本” ——记阙银杏名师工作室第七次活动

浏览量:2578|发表日期:2019-10-08|来自:

确立联系点,贯通“篇”与“本”

——记阙银杏名师工作室第七次活动

九月的晴空澄净透彻,浮动的流云随意地圈画着我们心底的那份舒适与惬意。美好的时节,最相宜的便是喜人的重逢。919日,阙银杏名师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再次集结瓯海外国语学校,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活动伊始,由朱清清老师执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课堂以百草园中的童年趣事作为导入,同学们忆述了印象最深的关于鲁迅在百草园中体味到的快乐。承接着百草园之“趣”,朱清清老师以别具特色的“矛盾分析法”继续探寻三味书屋之“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圈画出文中的矛盾表达,再经由组内分享交流,最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成果。热烈的讨论,碰撞的思维,整堂课荡漾着童年五味杂然的涟漪。在交流环节,同学们或是热切分享发现,或是大胆提出质疑,课堂氛围在此时推向高潮。而后朱清清老师通过对文章标题的对比替换发起对文章主旨的探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是时空的变换,也是鲁迅从天真到成熟的一段成长历程。成年的鲁迅何以始终怀揣着童年时光的那份馨甜,文章未能述尽的那份遐思,牵引着我们自然地走入了鲁迅的《朝花夕拾》。

紧接着,王汉雷老师开展了关于《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导读课。课堂首先展示了同学们在预学阶段自读时产生的各种疑问,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什么读名著”和“怎样读名著上”。王汉雷老师顺着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我们为什么要读《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打开了这部经典的扉页:“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同学们纷纷质疑,为何鲁迅会在45岁之时回忆并记录往事呢。此时课堂将目光转移到了书中的小引上,在此探寻鲁迅当时的心境与处境。国家的动荡、个人的遭遇,让鲁迅心中纷扰、芜杂。他该如何能走出这种纷扰、芜杂、压抑的心境激荡着同学们的内心。课堂最后,王汉雷老师布置了为《朝花夕拾》制定读书计划的小组合作任务,在热烈的讨论中课堂逐渐接近尾声,而这门经典之著正悄悄在同学们的心里播下种子。

课后,阙银杏工作室成员对这两堂课进行了集体研讨,每一位成员都充分而真切地畅谈体会。其中陈发捧老师认为,朱清清老师课上的“矛盾分析法”令人惊艳,能支撑起整堂课,但方法的使用缺少清晰的示例,导致学生在使用中还并未能深入发觉矛盾语段背后的信息。而名著导读课上,能够看到两节课衔接的影子,但在“激趣”的作用上发挥仍不显著。陈默然老师也提到,无论是单篇的教读课还是整本书的导读课都需要方法的撬动,两节课可以尝试从“写作视角”、“作品主题”或“写作方法”等角度作为贯通点。林品慧老师则关注到散文教学在语段“情味”品读上应更落实在具体的字句中。纪相林老师则从课堂学习组织形式的角度谈起,小组合作中的“小展示”与课堂的“大展示”应根据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池丽薇老师认为学生能先读进去《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消除与经典隔膜的途径,教师要两堂课之间找到高度的融合。除此之外,她还特别强调学生对于整本书的“趣”,可以是读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抵达不了之处,也可以是思维和情感与作者产生的共鸣亦或是方法的获得等。

    最后由阙老师对两堂课及本次研讨活动作出总结。无论是单元整体的构思还是“篇”到“本”的教学都需要教师明确课堂定位,确立联系点,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任务,引领学生进入课堂。课堂上所选的学习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体味作者的感情,关键是课堂的落足点,教师仍需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此找到课堂的重锤,碰撞出真正的花火。

    每一次的磨课都是揣着粉身碎骨的觉悟,如此方能斩获浴火重生后的硕果。九月的微凉仍透着夏日的余温,正如成年鲁迅芜杂心境中始终怀有的那一点温馨甜蜜,也正如语文人内心对纯粹课堂的坚守。

(学员 温州外国语学校娄桥分校 董媛媛;温州市瓯海外国语学校 朱清清/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