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李逸萱
> 工作室公告
> 我们走上追求“常态”与“有效”的教研之路——音乐工作室第15次活动侧记
我们走上追求“常态”与“有效”的教研之路——音乐工作室第15次活动侧记
浏览量:2624|发表日期:2013-10-03|来自:
我们走上追求“常态”与“有效”的教研之路
———温州市李逸萱音乐名师工作室第十五次活动简讯
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研读与把握教材,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9月27日李逸萱音乐工作室学员再次迎来期待中的培训学习,本次学习我们对“常态”和“有效”的教研追求更加明确。
上午,在温州市实验小学观摩了周晓秋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歌唱课《乡间的小路》,周老师以独特的视角解读教材,发挥了她擅长的乐器(吉他)与和声配置的优势,把这首单声部的校园民谣加入三声部的和声效果进行二度创作,使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时尚的元素吸引着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催生着孩子们创意的灵感,激荡着孩子们主动的参与其中,达到“有效”的课堂效果。同时,李逸萱导师的专题报告《观课议课“四个点”》以简约的术语概况观课者如何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四个方面切入进行观课和议课。在当下“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理念支撑下,变“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教师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的引领学习,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做到评价到位,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程参与、个个参与、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得。
下午,我们观摩了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温州市南浦小学的“体验音乐、音悦课堂”专题音乐备课会活动。一是观摩了岠江小学的潘芳芳老师展示的欣赏课《乌龟》,二是欣赏了和由鹿城区第五期“名师工程”研修班学员集体表演的圣桑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她们分别用肢体语言、打击乐、自制道具、图谱和优美的歌声等演绎了组曲中的部分作品,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让我们顿感耳目一新,原来音乐可以进行这样的二度开发,而且演绎得效果令我们感到惊讶,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掌声的背后,我们也看出导师独具匠心的创编与团队合作的智慧结晶,显现出教师赋予学生的音乐创编兴趣。这些课例告诉我们教学的前提要尊重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在“常态”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引领培训孩子们的聆听与吸纳的能力,助推孩子们领悟与创造的能力,做到先“体验”后“概念”。学生是能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在“常态”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最有兴趣和教学重难点的地方研究学法指导,教师既不缺位,又不越位,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最后,省特级教师、鹿城区教研员项雅丽老师就修订后的二年级第三册新教材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了详细的解读,我们明白了教材编者的意图及二年与其他年级知识点的相互衔接与拓展。
我们活动的形式越来越趋于“常态”,越来越直面“过程”,越来越审视“有效”。每次的培训让学员都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与作业回,在学习吸收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将学到的经验在自己的教学中予以践行,在汲取中研发、在重组中逐步形成自己班本化或校本化的教学特色。
(学员李一白供稿,导师李逸萱修改
2013年10月3日)
数据加载中,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