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暖阳,白云飘逸,林志辉名师工作室各成员在2022年11月18、19日,齐聚苍南县望里镇第三小学,共赴一场教学视听觉盛宴——温州市林志辉名师工作室“基于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研讨活动暨苍南县小学数学“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活动设计”研讨活动。
李晨霞老师和六(2)班带来《数与形》课例展示。课的伊始李老师以猜游戏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李老师从一组正方形数开始,布置任务让学生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出来。在经历观察、沟通、对比中,形成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联结。紧接着提出关键问题:你还能想到第4个,第5个图形对应的算式吗?在规律的探索中,发现从1开始,n个连续奇数的和可以表示成n的平方。层层递进的练习设计,如正序,倒序,正倒序以及连续偶数的和,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带向更深的空间,极大的发展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和空间观念以及几何直观。
钱冬影老师和五(1)班为我们展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钱老师从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入手,引出课题。钱老师设置了2个活动任务,第一个钱老师让学生猜猜面积是怎么计算的,然后给出活动要求,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等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对比,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打通图形的联系。第二个让学生创造面积用8×4=3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在不断的变式中,引导学生思考底和高的一个量的变化引起的面积变化。最后钱老师还将思维拓展到利用已有图形去研究其他图形的面积层面上。
李琼琼老师和六(1)班为我们带来《圆的面积》。李老师首先介绍圆的面积,引出其他图形,并试图让学生回忆怎么研究这些图形的面积,为未知(圆面积)转化为旧知埋下伏笔。李老师借助几何画板不断细分圆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分得越多,越近似平行四边形,无形中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在圆到平行四边形再到长方形的转化探究中,一步步找到不变的量,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感知转化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意义。李老师不满足于此,还有意将细分后三角形的面积来推导圆面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林炳聪和三(1)班为我们带来《角的度量》。林老师从长度和面积的度量复习导入,唤醒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知,引发学生思考用标准量去度量,为接下去角的度量打下基础。在探究环节,先猜想后验证,并设计三个活动,活动一让学生用手中的标准角量一量∠1,在对比和交流中,得出有几个标准角就是几,从而由内需自发创造出量角器。活动二让学生在量角器上画上不同的60°,看能画出几个不同的60°,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活动三,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感受1°的角,在量的过程中反馈怎么量。整堂课在量角器的制作过程中,有效突破了量角的难点,发展学生的量感。
李乐敏老师和六(3)班的孩子一起演绎《圆的认识》。李老师别具一格的设计,让所有老师印象深刻。李老师在前面给出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让学生画圆,思维逐层进阶,本质越发凸显。在画圆的过程中渗透了圆的定义、圆心和半径的含义,可谓水到渠成。后来李老师借助一道生活题目,圆上两点怎么样距离最远,引出直径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直径和半径关系的发现上,得到2倍与1/2的关系。最后李老师以游戏结尾,出示13个圆可以画成什么图形呢?再度引发学生思维的跳跃。整堂课下来,李老师围绕本质教学,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圆。
许建云老师和二(2)班的孩子带来的《有趣的排列》。许老师用闯关游戏贯穿始终,极大地调动低年级学生孩子的兴趣。许老师共设计3个闯关环节,第一个环节,用1,2,组成两位数,明确数字不能重复。第二个环节,用1,2,3组成两位数,培养学生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在沟通反馈中得到3种排列方法。第三个环节,用1,2,□组成两位数,在不断的思维冲突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分类,寻找规律,在3种可能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方法越来越少,从6到4到2种。最后许老师还拓展到更多的数的排列,课堂意犹未尽。
潘琼冰老师和三(2)班的孩子们为我们展示《周长》。课堂伊始,潘老师借助3张树叶的图片,让学生辨析爬了树叶的一周吗?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直观感知到回头起点就是边线,就是树叶的一周。接着潘老师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个是: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能否描一周的边线,并描一描,通过对比分类,呈现封闭图形。第二个借助树叶一周长度测量的活动,得出周长的概念,并让学生任选其中的两个图形量周长,具体讲解圆周长的测量方式,渗透变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最后一个练习围绕周长不变的本质,不断变换图形,凸显周长本源的教学,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得到不同层度的发展。
苍南县小学数学教研员陈裕鑫老师在18日下午和19日早上就如何进行教学评一致性进行两场主题讲座,以《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活动设计(一)》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活动设计(二)》为题:一是基于新课标,如何设计与实施才能体现核心素养;二是一节课如何体现关联性和整体性;三是基于学生立场,精准把握学情。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段段入心,听陈老师一席话,如沐浴春风,让老师对教学评一致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图文/许建云 审核 /朱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