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瓯越,教苑芳菲。为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3月26日,温州市陈端阳名师工作室第14次活动在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了浙江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老师莅临指导,通过课例展示、专家讲座、互动研讨等形式,共同探讨素养立意下小学歌唱教学的转型。
活动伊始,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潘照团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对陈端阳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和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校长还表达了对此次活动能够促进教师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期待。
【课例展示: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实践】
徐丽燕老师执教的《草原风情》以音乐要素为切入点,巧妙串联旧知"mi、sol、la"三音,通过"听、动、创"多维体验,引导二年级学生感知蒙古音乐的特征。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压腕、提腕等动作加深了对歌曲中音的高低、强弱的认识与理解,并通过声部创编培养多声部听觉能力,在情境化教学中实现知识迁移与素养提升。
廖亮老师带来的《夏夜萤光》展现单元整体设计智慧。在教学中,廖老师通过互动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进入“唱作人训练营”,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创编感受二声部合唱的魅力。廖老师还借助数字化工具完成旋律创编,LED光效营造的夏夜情境与二声部合唱相得益彰。教师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渐进式引导,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悟萤火虫的奉献精神。
钱招倩老师的《京韵戏歌》彰显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钱老师用京剧特有的生、旦的唱腔跟同学们问好,然后从“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入手带领学生走进国粹。课中,钱老师字正腔圆地演绎了《穷人孩子早当家》和《苏三起解》,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响起阵阵掌声。钱老师将京剧"四功五法"有机融入教学,并创造性改编教材,将《龙里格龙》作为二声部素材,传统锣鼓经与现代节奏碰撞,在守正创新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专家引领:教学转型的破局之策】
课例结束,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老师作《聚焦音乐表现关键能力 探索歌唱教学转型路径》专题讲座,以此推进素养立意歌唱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他指出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歌唱教学的转型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从教作品转为育素养,二是从学知识转向练能力。此次“聚焦音乐关键能力、探索歌唱教学转型”的课堂打破了教师的惯性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音乐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的理念、聚焦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明确每一节课中隐含的能力发展脉络,用音乐本身的特性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多感官参与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针对三节展示课,杜老师从新课标视角进行深度解析:肯定《草原风情》立足听觉优先原则,建议强化节奏要素感知;赞赏《夏夜萤光》的跨学科融合实践,提示关注音乐本体的深度学习;点评《京韵戏歌》的文化传承创新,提倡在戏曲教学中建立系统化认知框架。
【教研赋能:专业成长的进阶之路】
本次教研活动以“关键问题解决”为主题,通过立体化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交流与学习平台。活动中,省教研员杜老师精辟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在引发教师们深入思考的同时,也为今后的歌唱教学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小学一线音乐教师深入理解艺术课程标准的深刻要旨和精神内涵,提高歌唱教学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索与反思进步的机会。我们始终在深耕音乐教育的道路上,一路向前,不断追求专业成长的进阶之路。
撰稿人:陈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