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虞芒2023 > 本市信息 > 理趣相融,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记温州市虞芒“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3次活动

理趣相融,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记温州市虞芒“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3次活动

浏览量:31|发表日期:2025-04-22|来自:

小学科学思维型探究课堂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的课堂教学形态。为进一步推进“思维型理趣课堂”改革,2025418围绕小学科学理趣课堂中的科学思维发展”主题,温州市虞芒“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3次活动在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瓯海区公立艺术学校)举行。

首先,陈笑笑老师和四(1)班的孩子们为我们带来《导体与绝缘体》。课堂以招募安全小卫士排除校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情境导入,从预测物体的导电性入手,在实验中寻找证据,初步认识到不同材料的导电性。针对“人体”、“盐水”能否导电这一问题,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电路检测器的实验结果产生冲突,教师顺势出示验电球,帮助学生正确构建导体与绝缘体的科学概念。在此基础上,借助“玻璃能否导电”的微课视频拓展了导体与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知识,并将概念延伸到生活情境中,增强了用电安全的意识。

 

周辽辽老师与五(1)班的孩子们为我们带来《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本节课以制作一杯苹果奶昔为明线,观察并明确制作过程中物质发生的变化为暗线,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与探索的主动性,也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巧妙融入探究活动。课堂中以现象为证据,学生整理输出观点,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组内发表观点、小组讨论形成小组观点,教师不断引导生生互动产生观点碰撞、思维碰撞。课堂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研讨环节,在虞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轮流阐述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戴铭铭老师指出可优化板贴的设计,让学生更快捕捉到重点。白金乐老师讲到学生在对预测物体导电性的汇报环节,应引导学生讲明预测的原因与依据,让这一教学活动更有意义。虞芒老师指出教学设计应围绕课标内容,《导体与绝缘体》这一节课指向“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一学科核心概念,课堂内容应同时把握“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功能”这两点。《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这一节课中学生能够表达出化学变化过程中总伴着随物理变化,教师应捕捉到这精彩的教学生成并做进一步地引导和推进。虞老师的适时点拨也让我们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

 

戴铭铭老师以《小学科学微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与研究》为题开展专题讲座项目化是围绕真实情境开展学习的方式,以高阶的驱动性问题作为着手点,学生在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为突破项目化学习中内容改造困难、项目实施时间欠缺,项目评价手段单一的困境,提出微项目学习。以三个真实案例,从微情境、微问题、微任务、微评价四方面讲述微项目化实施的路径,旨在用沉浸式问题场景作为微项目引入,渐进性思考支架来推动微项目,融入式情感体验延伸微项目,让学生在微项目化的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

 

工作室成员一同来到三垟湿地开展科学考察,利用地方资源认识生物多样性。本次实践考察活动了打破纸上谈兵的教学局限,在真实环境催化教师专业成长,为科学课堂建筑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更为教师打开学生的科学大门助力赋能。

  

每一次研训都是教育智慧在碰撞中迸发的璀璨星火,更是滋养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源泉。此次活动圆满落幕,这不仅是一场理论的盛宴,更是一场是实践的狂欢,带着这些珍贵收获,续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