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温州市音乐学科新教学常规的实施,深度融合新课标理念,切实优化课堂教学实践,2025年4月29日,温州市陈端阳音乐名师工作站第15次活动在龙港市宏程小学圆满举行。本次活动聚焦“落实音乐新常规,构建高效常态课”这一主题,通过课例研讨、经验分享、专家讲座等形式,共同探讨音乐新常规与高效常态课的有机融合路径。
【课例研讨:音乐新常规导向下的教学实践】
黄蒙婷老师执教的欣赏课《木偶的步态舞》,紧扣音乐新常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创新教学。教学以“糕饼舞”为线索,让学生化身提线木偶“Sam”,在角色扮演中开启探索。黄老师将节奏游戏、舞蹈律动与情绪感知深度融合:学生模仿木偶步伐感知ABA曲式,借“糕饼舞节奏”体验切分韵律,用“情绪色卡”剖析乐段色彩,还以非洲鼓互动为乐曲添彩,打破传统“静听”模式,构建多感官学习场景。拓展环节对比《雪花飞舞》,深化印象派音乐认知。整堂课以糕饼舞节奏引趣,将木偶韵律与音乐要素自然衔接,通过非洲鼓等情境化设计激发参与热情,达成从节奏感知到艺术创造、从个体体验到协作表达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古典音乐灵动之美,提升综合音乐素养。
夏苏林老师执教的《春天举行音乐会》,是一堂融合诗意与创意的高效音乐课。教学以“春之声”为脉络,将一年级古诗《春晓》与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巧妙串联,构建起“古韵新声”的立体化课堂。教学中,夏老师以游戏化教学突破休止符、力度等音乐要素难点,通过“身体乐器”创意,引导学生用拍手、搓手、拍腿等动作模拟春雨沙沙、春风轻拂、春雷轰鸣等自然声响,将抽象乐理转化为具身体验,既强化音乐表现力,又深化音乐与生活的联结。课堂后半段,夏老师创新运用两首作品进行二声部合唱,让学生在合唱中相互协作,使学生在节奏模仿、声势律动、二部合唱等系列活动中,进一步夯实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技能。整堂课以《春晓》为引,以律动为桥,以合唱为阶,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春之灵动与和声之美,充分彰显其深厚教学功底与创新教育理念。
郑施施老师执教的《西风的话》,以“秋天的声音”为情感主线,巧妙融合音乐感知与人文浸润,打造了一堂诗意与深度并存的音乐课。开篇以《秋日私语》钢琴曲与秋景画面构建沉浸式情境,学生化身“秋风使者”,在脚步律动与旋律模唱中,自然代入西风“温柔诉说”的音乐形象。教学中,教师通过身体律动与力度游戏,引导学生以拍肩、踮脚等动作感知渐强渐弱记号,将抽象乐理转化为具身体验。拓展环节,教师结合黄自生平与时代背景,引领学生感悟“珍惜时光”的深层意蕴,并通过对比聆听《踏雪寻梅》,辨析歌曲音乐风格特征。整堂课以“秋风使者”评价机制贯穿,学生在多感官体验、趣味节奏游戏与声部合作中,既提升了音乐表现力,又在审美浸润中领悟艺术真谛,达成“以乐育人”的育人目标。
【经验分享:即兴伴奏在常规课堂中的运用】
下午,龙港市姜立夫小学陈爱荣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小学音乐课堂即兴伴奏技巧。陈老师以教材经典曲目为范本,通过“理论拆解+实战演示”双轨教学,系统讲解和弦编配的“黄金三角法则”(主、下属、属和弦的协同运用)与“极简音型激活课堂”的创意策略(柱式和弦强化节奏、半分解和弦营造流动感)。针对不同学段歌曲,陈老师现场示范分级伴奏技巧,将抽象乐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工具。互动环节,教师代表展示伴奏曲目后,陈老师以“即时诊断+创意重构”模式展开指导,既优化和声织体、节奏型设计,又引导大家积极探讨,在思想碰撞中激发“一曲多伴”的创意实践,为小学音乐课堂即兴伴奏教学提供了创新范式。
【名师讲座:教学常规与音乐常态课的有机融合】
工作室主持人陈端阳老师以《从常规解读到课堂实施》为题,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专题讲座。陈老师立足音乐课堂真实痛点,从听赏、歌唱、演奏、表演四大教学板块展开深度剖析:强调听觉为先、以乐为本的教学原则,提出建立“科学发声观”,主张多声部歌唱教学应遵循“单声部筑基—二声部磨合—多声部绽放”的进阶路径,并结合当天三节研讨课进行针对性点评。她指出,音乐课堂应打破“教师想象替代学生体验”的窠臼,通过创设“儿童本位”的探究情境,如角色扮演、声势律动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感知,在律动体验、创意表达中落实新课标的核心素养。
陈老师还强调了常规与课堂的双向赋能关系:常规如同指引航向的灯塔,为教学锚定方向;课堂则是实践创新的沃土,需以常规为犁深耕细作。她寄语广大音乐教师:要匠心打磨常态课,让音乐要素的渗透自然无痕,让审美体验的浸润春风化雨,真正实现“常规入心、课堂生根、美育成林”的教育愿景。
实践探真知,研讨促成长。本次主题研讨如一场思维交响,使音乐教师深化对音乐新常规落地与高效课堂构建的认知,搭建起深度学习与互鉴的桥梁。前路虽远,行则必达。愿教师们博采众长、笃思力行,在音乐教育征途上深耕不辍。让我们共做“教育调音师”,为课堂校准动人音律,待下一段旋律奏响时,仍见您眼中有星辰,心中有炽热。
图片、文字:平阳县古鳌头学校 胡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