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赵银玲2023 > 本市信息 > 书香七夕夜,共话育人心——记温州市赵银玲名班主任工作室线上读书交流会

书香七夕夜,共话育人心——记温州市赵银玲名班主任工作室线上读书交流会

浏览量:79|发表日期:2025-09-07|来自:

       七夕之夜,星河璀璨。当浪漫的传说遇见教育的深思,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读书分享会于8月29日晚温暖启幕。温州市赵银玲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教师们暂别白日繁忙,云端相聚,以书为媒,共赴一场关于“懂”与“爱”的教育之约。本次分享会聚焦四位老师的深度阅读感悟,为新学期注入了智慧与温度。

读懂行为背后的声音:与“问题学生”的双向奔赴

       胡艳老师首先带来了对《问题学生这样教》的深度解读。她从高段班主任的视角出发,分享了如何撕掉标签,看见“问题行为”下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小刺猬”小宇等生动案例,她阐述了如何成为孩子的“翻译官”,将捣乱、不交作业等行为“翻译”成渴望关注、害怕失败的真实语言。她带来的“三步沟通法”、“优势迁移法”和“同伴影响力”等实操工具,为老师们提供了从“纠正问题”到“读懂孩子”的具体路径。胡老师动情地总结:“教育者的情绪稳定,是孩子改变的前提。我们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允许每株麦子有自己的生长节奏。”

        守护独特的成长节奏:聆听“慢小孩”的生命拔节声      

       陈梦依老师则用温柔的声音,将大家带入《慢小孩》的诗意世界。她分享了书中乌龟老师、树懒学生构成的“教育乌托邦”,那里崇尚“等待哲学”,守护每个孩子的差异成长。通过对“慢慢”和“呱呱”两个角色的剖析,她引导大家反思:教育是“把灯点亮”,而非“把篮子装满”。孩子的“慢”可能是深度学习的发生,也可能是情感需求的信号。陈老师倡议,在日常教学中,把催促的“快点”换成支持的“需要我帮忙吗?”,用“蜗牛勋章”肯定过程而非结果,做童年的守夜人,静听生命拔节的美妙声音。

搭建家校心桥:从“教育合伙人”到“共育共同体”

      余玉洁老师围绕《班主任的家校沟通》,分享了构建教育合力的艺术与科学。她重新定义了家校关系——并非“布置与执行”,而是平等的“教育合伙人”。其分享的核心在于“共情”与“共识”:理解家长的焦虑与不易,共同聚焦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余老师提供了详实的“沟通之术”,从沟通前的“备课”艺术,到应对不同类型家长的策略,再到处理危机的“黄金24小时”原则,为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沟通工具箱。她强调,创新沟通形式,如主题沙龙、家长志愿者等,能让家校心桥连接得更稳固、更自然。 开启自我疗愈之旅:在对话中觉醒与重构

      张小君老师带领进行了一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心理学之旅。她解析了蛤蟆先生从抑郁到康复的10次咨询过程,生动介绍了“儿童-父母-成人”自我状态理论和“人生坐标”等心理概念。她指出,蛤蟆的痛苦源于长期扮演社会期待的角色,内心却空洞无力。而苍鹭医生通过提问而非说教,引导蛤蟆为自己的情绪和选择负责,最终完成自我重构。张老师的分享启示大家,这是一场对话中的觉醒,唯有勇敢审视内心,才能打破旧有模式,获得真正的成长与疗愈,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每一位教育者自身。

总结: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温暖回归

      本次七夕读书会,不仅是一次分享,更是一次集体反思与能量蓄积。四位老师的分享从不同维度指向同一个核心:真正的教育始于真正的理解——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密码,理解成长节奏的差异,理解家长的真实诉求,也理解我们自身的内心世界。它少了一份说教,多了一份“懂你”的共情与智慧。

      新学期将至,这份源自书籍与思考的温暖力量,必将化作工作室教师们日常教学中更从容的耐心、更智慧的方法和更坚定的守望,希望这份力量能陪伴每一个孩子走向更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