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2025年5月31日工作室在温州市第二中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通过精彩课例展示、深度经验交流与前沿专家引领,探索学科育人新路径,共享项目化实践智慧,为教学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首先邀请了温州市考古所伍显军研究员为工作室成员和学生做了《港海一体,海丝节点——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独特价值意义探讨》的专题讲座,让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对古港的文化价值有了明显的提升,为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温州二中的杨理娜老师以《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 —— 以 “寻迹・创生:向世界讲好古港故事” 为例》,介绍八年级社会组围绕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开展的跨学科项目。该项目立足课程标准,融合历史、地理、语文等多学科,以 “助力朔门古港申遗” 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撰写申报书。项目整合教材与在地资源,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考察推进,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学生在实践中深植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历史学习与现实社会的联结。
黄洁如老师带来《千年新港 丝创古今 —— 温州朔门古港申遗项目交流研讨会》出项展示课。课前,学生经文献调研、专家访谈等完成申遗书初稿。课堂上,四位学生分别汇报古港历史沿革、地理区位等内容。黄老师引导学生梳理历史脉络,挖掘地理智慧与文物价值,共同完善申遗价值论证与申遗书。此次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朔门古港申遗,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与贡献。
黄峥老师介绍了《从温二中校史,探中华人文精神》。黄老师以校训“品德须修 学术是竞”为引,以校史中的二中人为钥,通过解读孙诒让的办学过程,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挖掘校史中的人文精神。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们围绕 “挖掘校史中的人文精神” 展开热烈讨论,各展所长,齐心协力完成视频制作计划书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校史与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争做向上向善好少年》。通过鲜活案例与生活情境,学生们化身 “美德小使者”,以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形式,理解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美德内涵,分享社区志愿服务、帮助同学等践行经历,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尽显少年向上风采。
鹿城区教育研究院蔡永老师带来专题讲座《以教研推进区域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蔡老师指出,项目化学习需以课标为引领、以教研组协同为支撑,通过展示活动推动教师深化认知,在实践设计中注重学生思维发展与情感建构,避免仅追求表面成果,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转化。本次分享为项目化学习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搭建了交流平台,助力其在常态化教学中发挥育人实效,推动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