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魏樟庆工作室活动纪要(2015-2)
本工作室于2015年4月10日在瑞安中学举行了第九次集中活动,时间一天,参加的人员有:卓高峰(助理)、黄笑虹、叶夏、刘文君、薛丽丹、曾珍、朱志法、彭小平、陈晔、赵旭初。
一、活动内容
1.本工作室成员瑞安中学刘文君老师展示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朱志法老师展示了《盐类水解》的研究课;
2.工作室成员的听课评课;
3.本工作室主持人魏樟庆老师作了《师道尊严》的专题讲座。
二、主要共识
(一)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1.两种认知观点
一是认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虽生活中有多种化学电池,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是没有认知基础的,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才能建立原电池的概念。创设一种实验探究的情景,通过4个探究实验的体验,然后将原电池概念固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键重组和电子转移上,建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观念。
二是认为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是将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由无序运动转变为有序运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重组,只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再通过实验验证来构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观念。
2.“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观念的建构体系
3.认识发展的线索
① 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认识。
②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从理论上讲,凡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一类是还原剂本身可以作为负极材料,另一类是还原剂本身不能作为负极材料,如氢氧燃料电池和2Fe3+ + 2I- = 2Fe2+ + I2等。
③原电池装置的认识。依据负极材料能否参与电极反应分为两类原电池装置,其中还原剂本身可以作为负极材料的原电池装置,又可以分为单液电池和双液电池,单液电池中的负极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而无法控制反应停止,双液电池中的负极与电解质溶液不直接反应而能有效控制电池的寿命。如图10。
(二)盐类水解的认识
1.用pH试纸测定CH3COONa等溶液的pH值。
2.由实验测得,CH3COONa溶液呈碱性,试比较醋酸钠溶液中Na+和CH3COO-浓度的大小?溶液呈电中性,有c(Na+) + c(H+) = c(CH3COO-) + c(OH-);因c(OH-) > c(H+),故有c(Na+) > c(CH3COO-)。
提出问题:CH3COO-浓度为什么减小了?
从微粒变化分析:CH3COO-结合了H2O电离出来的H+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促进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由此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
3.从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Ka=1.8×10-5)和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0-14)出发,分析CH3COO-的水解程度。CH3COO- + H2OCH3COOH + OH- Kh =1.0×10-9 由此建立盐类水解一般是微弱的。
4.总结盐类水解的一些规律和表达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