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公告

温州市谢作长名师工作室专题研修暨瑞安市小学数学新教师培训会综述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温州市谢作长名师工作室专题研修暨瑞安市小学数学新教师培训会综述

 

今年正值瑞安市实验小学110周年校庆,温州市实验小学新任校长、特级教师谢作长率名师工作室成员赴我校开展专题研修,为我们演绎了“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为主题的磨课过程,为学校的百十年庆典增光添彩。

134日,温州市谢作长名师工作室专题研修暨瑞安市小学数学新教师培训会在瑞安市实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吸引了温州各县市的小学数学名师、瑞安市小学数学新教师以及各兄弟学校的教师约300多人,天空虽阴雨霏霏寒气逼人,但活动内容丰富,犹如一顿饕餮大餐,让人回味无穷,研究视野有高度,研修氛围有温度,整场活动组织得当,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安排在3日下午和4日早上,两个半天的安排都围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为主题,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以不一样的教研模式引领教师专门打磨一节课,亲历磨课的历程,体验研修成长的力量。

3日下午的活动是由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员谢余清老师主持的,首先,由谢作长导师做《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的研究专题讲述,他从国内外教育形势、新课标修改意图谈起,提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还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等六个要素,高屋建瓴般的专题引领,让教师们从理论的层面领会了生本课堂的要领。

接着,由温州市教坛新秀、温州市城南小学的陈欢老师做《数字编码》一课的课例文本解读,他从知识本身和教材编排两个视角去解读文本,分析透彻到位,简明扼要地提出教学的主要方向。然后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钱荷芳老师做课堂前测,钱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前测题,通过课前统计分析,有效地摸清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详实地指出了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重难点,为课例的展开提供了厚实的方向。接着,温州市教坛新秀金文钦老师围绕这堂课的设计意图展开阐述,他围绕“如何提供有价值的探究材料?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探究?如何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等三个问题,将设计的理念和意图暴露出来,让老师们知其然知其所以。

之后,由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冯剑艳老师执教可暂停的教研课《数字编码》,可暂停的教研课是一种新的教研模式,它是以工作室学员和听课教师组成的扮演学生角色的课堂,对课堂中的疑点,教师们可以随时举暂停键,让课堂终止,然后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不受时间限制,打磨更好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在长达2小时的可暂停的调研课上,学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而“拍手叫好”,时而“群而攻之”,时而“唇舌激辩”,不断地雕琢原来的设计,更好地凸显出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的价值追寻,也充分体现了团队磨课的合作力量。

晚饭过后,工作室学员们在谢特的带领下,各司其责合理分工,着手去准备第二天的课堂观测和后测的量表设计,而磨课组成员齐聚灯下,按照下午磨课的思路去重新构建课堂,去修改课件。各个小组围绕这节课反复讨论,直至凌晨一、两点才渐渐散去。

4日早上8:30,冯剑艳老师面对着真正的学生,沿袭磨课后的教学思路,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你能在全校范围内为自己编一个学号吗?你觉得这个号码需要哪些必要的信息?注意什么?你还能为自己编一个全市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学号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们真正经历做数学的研究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展示了冯老师灵动的调控功力。在学习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质疑、辩论、归纳、修正的过程,深刻体验到编码的规范性、唯一性以及时效性,感悟编码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课后,名师工作室成员兵分四路,对这节课做了全方位的观课分析和辨课。由温州市教坛新秀胡海燕老师领队的观课一组成员做了“学生课堂参与交往状态的分析报告”,由温州市教坛新秀钟义钧老师领队的观课二组成员做了“学生课堂思维状态的分析报告”,由温州市教坛新秀林志辉老师领队的观课三组成员做了“学生学习达成状态的分析报告”。观课组成员通过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分层观测和后测,用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对这节课做出了分析和评价。然后第四小组的磨课组成员,根据观课的结果,对本节课做出反思和总结。在这全方位的的研课过程中,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都经历了一次新理念的洗礼,享受了一次丰盛的精神大餐。

最后环节,进入活动主题互动和总结。特级教师谢作长老师以这节课为例,现场引领“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并提出:构建以学为中心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对教师的指导的要求更高了。以全新的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新模式指引了方向。

回顾本次活动,我们与智慧同行,与饥寒交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生命拔节的历程虽然是艰辛的,然而能超越自我,拥有一种比昨天更高贵的生命形态,何尝不是一种享受?(报道:金文钦  冯剑艳)

 

 

 

浏览量:1792发表日期:2013-01-10来自:名师办公室

谢作长(访问量:147011)

教育名家眼里的谢作长”“升与毫升”

小学教学编辑部整理

 

引言全国小学青年教师个性课堂教学大赛观摩评比活动于200543053日在河南郑州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李嘉骏,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研究室主任吴正宪,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以及部分省教研员等国内知名专家出任大赛评委,并由专家、赛课老师和全体听课老师进行现场互动式精彩评点,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500名教师参与了这次观摩和互动评课活动,现摘取部分以飨读者。

张兴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们还是引用张梅玲教授为我们开创的模式来进行互动评课,请作课的老师先谈一谈上课感想。

 

 

谢作长(执教者):最近我一直沉醉在升与毫升的世界里,非常快乐!记得我在构思这堂课时,几位朋友共进午餐,席间,我们想要2瓶啤酒(每瓶500毫升),我灵机一动朝服务员喊:服务生,啤酒,来1000毫升!服务员听的一头雾水。当啤酒倒在杯里,大家对杯中酒也猜得十分离谱!大人如此,何况小孩!

这坚定了我对这堂课的定位。当然孩子不是没有起点,不说别的就说喝的,商店里以升或毫升作单位的各种饮料应有尽有,孩子们随处可见。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要明白大部分孩子对升和毫升还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

这一课中,我预设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充分体验1毫升、1升容积有多少,在大脑中建立起1升、1毫升的视觉表象作为明线,那么暗线则是让孩子们在玩玩水、喝喝饮料、看看动画片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自然感悟到要多喝点水、少喝饮料、按量吃药、输血救人等珍爱生命的道理。

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启迪我,课堂上能有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非常管用的一招就是——“吃喝玩乐。课堂上玩玩水喝喝水估估水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升与毫升就在这玩数学中孕育着、喷发着深邃的体验,从而建立了清晰的空间观念。升与毫升就在 吃喝玩乐中进入了孩子们的知识世界,满足了孩子们的“最近学习需求”。

就今天这节课而言,对为什么体验体验什么怎样体验有了较深入的探索,但其他性质的课,能否在体验方面也做到深透到位,有待于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并敬请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指导。

 

 

张梅玲(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第一次听到,上课怎么让孩子高兴——让孩子在课堂上吃喝玩乐,非常新鲜。对于吃喝玩乐我们不要用平时的那种(比如吃,就是吃块面包什么的)来理解。我把这理解成我们老师的爱,老师的情,应该是满足我们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孩子最需要什么我们满足他,他需要展示,我们给他展示;他需要成功,我们给他表扬;他需要你的帮助,那么伸出你真诚的大手拉起我们可爱的小手。就是说这种吃喝玩乐我认为把它理解成儿童的需要。另外,这节课体验得比较细致。从1毫升、10毫升,慢慢到1000毫升,逐步地体验,谢老师设计步骤比较细,那么在细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也就比较细了。

吴正宪(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研究室主任、著名特级教师):(开心地笑)刚才张梅玲老师对谢老师吃喝玩乐的理念做了一个诠释,讲得特别的生动。今天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刚才张老师讲的——体验。其实“玩水”这种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个和谐的统一。谢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建立了1毫升、1空间观念,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必要。这节课,就如何来建立空间观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张兴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接着吴老师的话说,这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升与毫升的视觉表象,在这一方面,谢老师做了很有效的工作。他首先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玩玩水、喝喝饮料。玩水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对他们来说很亲切,兴趣就一下子上来了。但玩水也不是瞎玩,首先让学生吸1毫升的水到针管里,再看一看1毫升水有多少,然后把1毫升的水挤在手凹里,手凹里1毫升的水有多少呀?看清楚了吗?看清楚了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一想1毫升水有多少。在这快乐的一吸、一看、一挤、一闭、一想的过程中,学生对1毫升的空间意义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标准。所以,整个对升和毫升意义的建立,都是在学生实践活动当中感知,然后再建立表象形成的。皮亚杰说:在动作性的活动当中对学生理解空间观念起到无比巨大的作用。后面10毫升、100毫升也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这个表象,这是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的地方。

何凤波老师吉林省教研室教研员)听了这节课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在课堂上老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研究、探索的良好环境,今天谢老师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我的第二点体会就是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这节课是把这个观点又深化了一步。今天谢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而且还增加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李嘉俊老师(中央教科所研究员):今天谢老师把反思撂到“吃喝玩乐”这一点上,这是真情实感,感悟到的是对的。为什么说是对的呢?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培根说的一句至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吗?是不是知识越多就越有力量呢?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知识和力量之间是不是有一个转化的东西呢?这个转化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说是智慧,而智慧的源泉在于思维,思维的核心在哪里?在乐于学习的艺术。而今天,谢老师这堂课很成功,他抓住了一个当前核心的问题,我们要教什么、讲什么和怎么讲?他通过“吃喝玩乐”把学生乐于学习的这种意识,把它激发出来。他遵循了这一条,抓住了本质的东西,所以这堂课上得这么轻松,效果这么好。但是只有“吃喝玩乐”,我想并不尽然。数学是一种科学,科学需要探索,探索二字谈何容易,所以在数学的教学领域,我们要让学生有乐于学习的意识,同时,还需要注意提升。

张梅玲老师(中科院心研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关于“吃喝玩乐”我觉得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另外一个千万千万别忘了你上的是数学课,你的吃、你的玩、你的喝,如果你忘了数学,这种“吃喝玩乐”肯定是失败的。最后让小孩来喝水,如果老师问,好吃不好吃?甜不甜?干嘛吃那么多?“哎呀,老师,我的嘴巴很干,所以我吃这么多。 这样就不行了,看热闹也很热闹呀,你看学生也都在说话,老师我的比他甜,老师我的什么什么,我才不要吃桔子水,我爱吃苹果水,如果话都说到那里去了,那注定是要失败的。不要忘了你是数学课,你今天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离了这个,你的“吃喝玩乐”就没有价值了。但是老师今天的“吃喝玩乐”,所有环节都没有离,用的很好。

 

 

工作室成员
  • 兰衍局(平阳县鳌江镇第一小学)

    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温州市教坛新秀

  • 夏明燕(温州市蒲鞋市小学)

    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

  • 施娇娥(平阳县中心小学)

    温州市教坛新秀

  • 李丽生(温州市实验小学)

    温州市教坛中坚

  • 沈正会(泰顺县实验小学)

    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名师

  • 赵丽芳(文成县实验小学)

    浙江省教坛新秀

  • 金文钦(瑞安市实验小学)

    省教改之星金奖、温州市教坛新秀

  • 陈欢(温州市城南小学)

    温州市教坛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