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理•求真
—— 记张茂松名师工作室(第三期)第十二次研修活动
2015年12月25日、26日张茂松名师工作室和黄华伟名师工作室在文成二中举行社科类学术文章教学研讨活动。两个名师工作室颇有渊源,黄华伟老师是张茂松名师工作室第一期的优秀学员,如今两个工作室的学员聚在一起,共探学理,其乐融融。
首先,全体学员观看了2015年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温州中学郑一舟老师的《语式:讲述与描述》课的录像。社科类学术文的阅读教学在高中课程中涉及较少,非常考验教师的学识和能力,郑老师以深厚的学养、清晰的思辨,带着学生感受了一次学术循理的历程。郑老师先是播放了一段一位汤溪本地老人讲述汤溪之地来历的录音,让学生判断是“讲述”还是“描述”,引出课题。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走进了文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他用一个问题两句话(作者如何阐释讲述和描述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一般说来,相对于描述性的语式,讲述性的叙述享有更大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描述性的语式给读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拎起足有三千多字的文本,引导学生走近文本的理趣之美,从而真正理解“讲述”与“描述”背后的“自由”与“限制”这两个学术核心。郑老师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不忽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既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又加强探索创新精神的引领。这一课也为社科类学术文的教学提供了优秀的课例。
之后,张茂松老师为我们做了《循理•求真——社科类学术文章教学探讨》的主题讲座。张老师先给学员们介绍了浙江省优质课评比选择社科类学术文章的背景,此次活动前也给各位学员分发了省优质课和市优质课上用的几篇社科类学术文章,并要求学员研读。他指出,社科类学术本文在中国的语文课程上关注不够,我国语文教材里以感性为主的散文居多,以理性为主的议论文学术文不足,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科类学术文的阅读指导就很有必要。接着他结合省市优质课的32个课例从社科学术文的“文章体式辨正”“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运用”“典型病例分析”四个方面为大家做了深入细致的指导。
张老师先从大家熟悉的教材出发,选出几篇,让我们判断哪些文章属于社科类学术文章,并给出了社科文的定义,接着指出社科类学术文的四大特征——内容的专业性、主旨的确定性、语言的规范性、思维的抽象性。之后依此体式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他指出这类文章“教学内容的选择”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论述:阅读理论类文章,着重思考其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考试说明》中关于实用类、论述类文章的10点要求也可做参考。
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张老师结合课例介绍了从重要概念(术语)、重要句子、论述结构、学术价值、学术思维、批判探究等方面确定教学内容的维度,内容丰富非常具有启发性,也非常具有教研前沿精神。
接着他结合大量的课例分析了这类文体的教学策略。比如可以采用填表格的方式梳理容量大的文本信息;去陌生化,铺设层级性问题;从语言入手探求文本结构联系;等等。并以黄厚江的《谈中国诗》为例,评析典型课例,分析有效的教学设计。
然后张老师对典型的病例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教浅了、教偏了、教错了、教死了”的四类病例。“教浅了”指的只停留在文本“写了什么”这一步,而没有探讨怎么写的。“教偏了”是没有抓住这类文章的体式,专业术语理解不透。“教错了”指的是专业内容任意延伸和发挥,讲座式的教学。“教死了”是没有设计意识,不用策略。
最后他希望我们多读书,认真研究,依体式确定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上出社科学术文的理性思辨之美。
活动的最后一项议程是工作室成员做读书报告,交流读书笔记。三位学员余少予、刘建华、倪孟达分别对《那时的老师》《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朗读手册》做了读书报告。学员们也各自交流了读书笔记,见仁见智,大家都获益匪浅。
整个活动充实紧凑,有效实用,大家对“社科类学术论文”的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两年的工作室活动也接近尾声了,非常感谢张茂松老师为第三期的工作室学员准备的这场精彩的压轴讲座,我们将循理、求真,继续探究教学的奥秘,在学理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刘建华)
浏览量:2312发表日期:2015-12-29来自:
平阳鳌江中学
温州市第四中学
乐清鹤阳中学
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温州中学
白象中学
龙湾中学
永嘉中学
苍南中学
苍南龙港第二高级中学
温州市第七中学
温州十四中
乐清中学
平阳鳌江中学
永嘉中学
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
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瑞安中学
苍南中学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永嘉中学
平阳中学
瑞安中学
平阳第二职业学校
平阳中学
平阳第三中学
平阳鳌江中学
瑞安市第十中学
瑞安中学
平阳县鳌江中学